8月1日,《中国国防报》动员版头条刊发《如何把微信平台建成百姓指尖上的宣教阵地?河南省人防办的做法:发原创声 打组合拳》的文章。
如何把微信平台建成百姓指尖上的宣教阵地?河南省人防办——发原创声打组合拳
■本报记者 贾勇方帅
河南省人防办组织各单位微信平台维管人员业务培训。陈琪林摄
7月22日是周六,“河南人民防空”微信公众号照常推送出1篇图文并茂的消息《省人防办荣获全省综治和平安建设考评优秀单位》,当天点击量不断攀升。消息不*让读者“知其然”,而且讲清了人防系统助推平安建设采取的措施:建好人防工程、建强专业队伍、提高指挥能力……
河南省人防办负责宣传工作的调研员陈琪林告诉记者,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要求,未经许可,微信公众号不得转载互联网新闻,但“河南人民防空”微信公众号仍然以1天1篇的推送频率赢得用户关注,发挥着对内通报信息、鼓舞士气,对外传播人防知识、展示人防形象的作用,原因是他们一开始就采取推送原创文章的办法创办公众号。
该省人防办担负着向全省1亿多群众开展人防教育的重任,如何让人防信息走进千家万户,成为新一届人防办领导班子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。面对随处可见戴着耳麦、看着手机的“低头族”,该办决定搭乘互联网快车,开办“河南人民防空”微信公众号,努力让“低头族”滑动的指尖停留在人防频道上。
办号容易“圈粉”难。如果一味转载信息、人云亦云,谁会主动关注、长期关注呢?经过一番论证,该办明确了以快速、深入报道工作动态为主,以适时传播防空防灾知识为辅的办号思路,通过“本色演出+专业解读”的方式吸引系统内外人员关注。
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微信工作室,调派写作能力强的人员参与公众号创作,同时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有关规定,聘请专业公司助力信息平台搭建,帮其迈过技术门槛。为让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了解更多的人防信息,微信工作室精心设置各个版面:将防护知识细化为防空和防灾两个方面;运用动画、漫画的形式介绍法律法规;在警报试鸣版块,专门为聋哑人设置了手语说明视频……
面对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的读者群,微信公众号上线就是创办者上考场。“**的考验还在信息采集的速度和深度上。”陈琪林说,信息高速路上不能跑慢车,动态活动的采写不能过夜。今年以来,该办指挥机动系统3次跨区演练、防灾减灾日各地主题宣传活动、人防系统准军事化集训等工作,都是总结声犹在耳边,图、文、声已现手机屏幕,有的还作了全程式、伴随式报道,使组织人员、参训人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。
既有快餐式报道,又有深入浅出的专题解读。《河南省人防办考察瑞典英国民防建设的启发与思考》《二战时期人防工程挽救千百万人的生命》《“十三五”末河南人防工程建设可拉动投资1100亿》《激起人防机关建设一池春水》等文章,通过中外对照、今昔对比,分析现状、揭示规律,展示了全省人民防空建设的广阔前景。
近日,陈琪林向记者亮出了一组数字:“河南人民防空”微信公众号自2016年9月创办以来,平均每月推送信息30条,其中原创信息达到80%以上,关注用户稳定在2000人以上,平均每天阅读量1000人次。
相对于人口过亿的大省,这组数字似乎微不足道。既要“圈粉”,也要“突围”,该办打出了“组合拳”:今年6月,举办了全省微信公众号操作人员培训班,目前,全省省辖市、直管县市人防公众号全部开通,一个互通互联、上呼下应的“掌上人防”系统初步建立。
该系统的运转有分有合:由省人防办统一开发每个公众号的公共版块,统一推送信息,各市县人防办根据实际需要,开发自身版块内容,这样既能保持一个声音对外,又不失各地的特点特色。现在群众无论关注到哪个市县的人防微信公众号,都可以查阅到全省范围内人防机关的工作动态、办事流程,都可以查询到各种防灾救灾知识和技能,甚至可以根据提问者的语音和文字输入,自动搜索相关信息给予回复,24小时在线服务不再是一句空话。
“一花独放不是春。”省人防办主任贾宏伟告诉记者,下一步他们将组织全省人防系统融媒体知识大赛,举全省人防部门之力建设“掌上人防”系统,进一步凝聚起铸盾护民的强大合力。
短 评 ■申自然
“掌上人防”须放心上
过不了网络关,就过不了时代关,创办微信公众号,是加强人防宣传的必然要求。然而,鲜花在前,不等于蜂蜜在手,一些单位办了号、上了线,却不受欢迎、多被“取关”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,把创办微信公众号**当作一项“技术活儿”,倾注心血不够、投入感情不多,导致宣传内容换汤不换药,徒有光鲜亮丽的新媒体外衣示人,难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力作“吸粉”。
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;用心做事,虽难必成。对新媒体特点规律的不懈探索,对用户关注点兴奋点的准确把握,对人防法规宣传的形象化设计,对工作动态润物无声式的报道,都需要专心研究、耐心攻关,乃至匠心独运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“掌上人防”的内容跃然于“低头族”的指间,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才会如“春起之苗,不见其增,日有所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