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海神庙在黄埔南岗庙头乡,古属扶胥镇,乃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起点。
因处在广州之东,宋代又称东庙。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(594),唐代扩建,宋至明、清均有重修、扩建。唐玄宗时册尊南海神为广利王;南汉时封为昭明帝;宋、元两代屡有加封,合称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灵孚王,配以明顺夫人。庙内东复廊有达奚司空像,举左手遮阳作遥望海洋状。民间传说他从波罗国(婆罗门)乘船到广州,携来波罗树植于庙前,后化为神。故此庙俗称波罗庙。历朝每年都有官员代表皇帝到此庙祭奠南海神。旧俗商船、渔船出海,例向南海神祭拜。
庙坐北向南,自南至北有:牌坊、头门、仪门、礼亭、大殿和后殿,两旁为廊庑、碑亭等。牌坊为三间四柱冲天式,花岗岩石打制,正面石额刻“海不扬波”4字。头门建于清代,面阔三间,进深四间,分心墙用两柱,梁架雕刻鳌鱼等纹饰,前后两侧均设垫台。硬山顶,二龙争珠陶塑瓦脊。门前置一对红砂岩石狮。两侧为八字墙影壁;仪门面宽三间、进深四间,硬山顶,两则与复廊相通。礼亭,原建于明代,1990年仿明代风格重建。大殿原为明代建筑,单檐歇山顶,宽五间深三间,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被毁,1989年重建,殿内重塑南海神像。后殿是30年代陈济棠主粤期间改建的,钢筋混凝土结构。1991年修建时,后殿重新安装了陶塑瓦脊。
庙内原存有众多石碑(见第五章第五节清《波罗外纪》条),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多被打毁,现尚存唐韩愈碑及历代皇帝御祭石碑30余方(详见《南海神庙石刻》条),以及东汉大铜鼓、明代铁钟、玉刻南海神印等文物。
庙西侧有土名章丘的小山岗,昔为观望海上日出之地,建有浴日亭,单檐歇山顶,梁架简洁,亭内有重刻宋嘉定年间广州知府留筠摹勒苏轼诗碑一方,明代陈白沙步苏轼韵诗碑一方紧贴苏碑之后。“扶胥浴日”是宋、元、清三代的羊城八景之一。林则徐在销鸦片前曾到庙祭海。孙中山与同僚亦曾来此参观。
该庙于196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至于菠萝庙,广州人是知道,但去的人相较少。菠萝庙在现在的黄埔港庙头村附近,菠萝庙也就是南海神庙,是一千多年来中外商旅游人向南海神祷求庇护,希望“海不扬波,交通畅利”的地方。据说庙外种有菠萝蜜树,实际上是菩提树。当时的人信佛,梵语中“菠萝蜜”的意思是彼岸,指菩提以其巨大的功力,能使人从生死之地进入菩提彼岸。所以这庙又叫“菠萝庙”或“菠萝神庙”。庙中祭祀“神鸡”,农历二月十三日是“菠萝诞”,人们以纸糊或泥塑成公鸡作为象征来祭祀。所以这些纸糊的或泥塑的鸡又叫“菠萝鸡”。
广州人有一句话,形容某人爱占小便宜,蹭吃蹭喝蹭用,就说他是“菠萝鸡——靠黏”,因“菠萝鸡”都是靠纸糊胶水粘贴起来的,广州话里的“黏”,就是粘贴的意思。每年的“菠萝诞”,人头涌涌,人气不凡,这是菠萝庙一年里最热闹的一天。